
寺里華圃講堂碑記記載,唐時進士謝氏兄弟,曾在此苦讀詩書;五代時主簿洪文用等都隱居於此。宋進士楊志為紀念先賢事跡,建立「三賢堂」以祀之。
宋代理學家朱熹於紹興十八年(1148年)登進士第,授同安主簿時,慕「三賢堂」之名,曾登臨遊覽,後在龍池岩建立玉屏講堂,四方學子紛紛來岩求教。朱熹在治學中,因觀書有感,題詩雲:「半畝方塘一鑒開,天光雲影共徘徊,問渠那得清如許,為有源頭活水來。」玉屏講堂影響所及,附近不少鄉村,也相率以公有書田收益,在此岩營造書捨,供其子弟就學。傳說書捨共有九十九間,傍山而築,鱗次櫛比,雄偉壯觀。朱子為其題下「溪山第一」匾額,並易名「華圃書院」,成為古代閩南聞名學府。
還有一座「拍門祠」,為朱子居住遺址。相傳朱子曾教育學生:對師長應講禮貌,凡有所求教,必先拍門,得到許可,方能進入。祠旁石上刻有「拍門」二字。
明洪武元年(1368年)名儒胡宗華也曾在此設館授徒。翠林鄭深道、埔尾林魁,俱從此修學成名。
清順治九年(1652年)三月,閩浙總督陳錦,帶兵數萬駐紮同安與防守江東一帶的鄭成功部對峙,鄭成功則在龍池岩伏兵應戰。有一次兵力部署之後,略有餘暇,與部將陳澤在此石上下棋,局未終而戰發,接戰後,鄭軍大勝。事後白礁城人為了紀念鄭成功戰績和情趣,潘正昌在石上鐫「涉趣」二字。
此外,在寺廟周圍的壘壘巨石上,還保留有宋代朱熹題刻的「寒竹風松」、王楷題刻的「丹灶石」、清代黃文川題刻的「松徑風清」、「伏龍岩」、「月魄涵江」,黃對楊題刻的「清河濯纓」等摩崖石刻和碑記共20余處。